2005年3月5日 星期六

競爭力 vs 工作方法與態度

“... after seeing the working style/attitude at A..., I would definitely suggest anyone not to buy stocks of S.../V.../X... or any similar company except for n...”~學弟 B 跟同學 M 說。我有同感!

話說好幾年前,我臨時被指派與其他幾個同事到美國去接收 R Company 的 design,因為時間太匆忙,雙方交接的人員也沒有共識,中間的過程當然不是很順利。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國外的 IC Design Company,雖然 R Company 是因為虧損連連才會賤賣家產,但就一個工程師的角度,我其實看到了他們在研發能力與工作態度上與我們的不同。R Company 虧損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是超級強權 I Company ,一個多年來一直沒有哪家公司能撼動其在業界地位的公司。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落到這步田地應該無關於他們專業上的表現。

其次,約略在 2003 與 2004 年交替之際,我們又有了一個機會與 M Company 合作 X project。M Company 是有名的軟體公司,幾年前開始跨入硬體 IC 設計領域,就產品在市面上的表現來看,他們是成功的。但若沒有跟他們合作過,我想只會對認為他們產品的熱賣是因為抓對了市場,而不會對他們在 IC design 上有什麼深刻的印象。經過了一年多的合作,就如同學弟 B 所見,他們的工作方式跟態度真的比我們好太多了。

我無法評論同在 IC design 領域上的台灣其他家公司的狀況,但多年來台灣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總是脫離不了代工或搶佔低價市場的範疇,我想除了眼光放得不夠遠,看得不夠準之外,“人”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常聽到台灣的工程師工時超長,一個人被當成很多人在用之類的言論。如果是這樣,那應該早就在這塊領域上稱霸了,但事實是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公司有幾間?有哪些公司具有產品規格制定的主導權或影響力?扣除低價市場之後,台灣的 IC 產業還有多少競爭力?

這個問題範圍太廣,當然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清楚,何況我也沒那個本領。但是就我平常工作的範圍來看,我們幾乎都是被 schedule 押著走,很多事情為了 meet schedule 總是沒有想清楚就做了,然後再邊做邊修正,我想這樣的狀況造成的結果是“事倍功半”。很多很重要且得花時間的事情,在 schedule 的壓力下,我們都會先記在心裡,等計畫完成後再後補完成,或是建議到下個計畫再改進。但常常因為這個 project 完成後,下一個 project 馬上就進來了,甚至有重疊的情況發生,所以那些心裡覺得重要的事情就一直累積,從來沒有完成的一天。

參與 X project 的同事都感覺的到, 相對於自己公司以前的 project,X project 的 schedule 不算壓的很緊迫。但是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規劃得很清楚,很多事情該做的就是該做,絕對沒有那種事後再補做,或下一個 project 再改進的餘地,包括 documentation 在內。我想學弟 B 指的應該就是這一點吧!看到學弟這一番話,我又想起了陳年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